4000-586-500

通行套餐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来源:作者: 发布时间:2021-07-02

“盲从”释义: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遇事要多动动脑子,不能~。

《 拒绝盲从 》  我很欣赏卢梭的一句话: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当然,美德我是给加了引号的。 

当今社会,盲目的追求名牌的社会现象比比皆是,你可以看到很多名牌商品纷纷涌现市场。我曾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位记者去采访几位学生时。问:“你们为什么要买名牌?”答:“因为他们是名牌呀!”

图片

图片

名牌真的一定是质量好?其实不然,只是牌子有名罢了,这其实是由于人们的不平衡和攀比心理的严重而造成的社会病态,导致了名牌越来越贵,而实用的东西却越来越便宜,社会还会平衡吗? 所以,我不热衷于名牌。其一价格高,会为家庭造成负担,其二,样式少的可怜,总让我不喜欢,所以我不买名牌。

 社会上还有一种现象,盲目追求歌星,像那些拥有广大歌迷的歌手,列如周杰伦、蔡依林林俊杰啊等,有什么好崇拜的,不是跟我们一样,只不过会唱唱歌,跳跳舞罢了,这样的人不要在中国太多啊,只不过没有这样的机遇或无人喝彩,所以歌星有什么了不起。

 我们要从小正确认识事物,学会拒绝盲从。

1、盲目跟风跳槽

许多职场人,遇到工作上的一些难题,经常想到的解决方式就是跳槽,好像跳槽是解决职场问题的一道灵丹妙药。加上经常看到网上的营销文鼓吹跳槽的好处,或是听到别人说,之前的某个同事,在连续跳槽几次后工资翻了好几倍内心更加蠢蠢欲动,终于在某天工作不顺心后,打算辞职走人。

2、盲目跟风做副业

这个年头许多文章都在鼓励做副业,动不动就是高于主业好几倍的收入,好像谁没个做副业的想法,就是安于现状,注定被社会淘汰的人。于是许多想要成为“斜杠青年”的年轻人,纷纷加入副业的浪潮。微商、淘宝、摆地摊,线上线下的各种小生意层出不穷。

3、盲目跟风埋头工作

盲目的跟风努力并没有用,找对方法努力才是重点,盲目的工作,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累,得不到任何好处。

盲目从众的原因

在社会中需要有共同的语言与大家认可的行为方式去正常的沟通来往,比如无论大家来自哪一个地方,平时用什么方言与周围的人的交流,只要不同地方的人聚集在一起,大家就会下意识的使用普通话交流,以避免发生沟通障碍。这样的从众行为就是理智的、有利于促进社会规范形成的行为。

图片

图片

但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不仅仅是从众,而是“盲目从众”,也就是说当事人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和辨别的能力,一味跟着“瞎起哄”,不仅显得自己无知,也给别人造成了伤害,更是助长了某些不良的社会风气。

一:什么能力对一个人来讲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能力,便是那种如果没有它,便会影响人生的方方面面,是一切其它能力的前提,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下限和上限,这种能力,才是一个人必须拥有且最重要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认知能力。

我也看过一些答案对认知能力的描述,遗憾的是,都不够详尽。

所以,请大家坐稳,多字预警……

二: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1.什么是认知能力。

在能找到的资料中,对认知能力的描述普遍较为抽象,但我想尝试用简单的话让人理解它。

“对事物认识的清晰程度和掌握事物本质的深浅程度,为认知能力。

举个例子:

李雷和韩梅梅分头在树林中采蘑菇。李雷知道蘑菇的大体样子,然后知道它可以吃。韩梅梅不光知道这些,同时还知道有些蘑菇不能吃,有毒,并且知道毒蘑菇的样子。

在这个例子中,李雷和韩梅梅的认知能力不同,导致他们最后的生存几率不同,因为李雷不知道哪些蘑菇有毒,又是什么样子,从而可能中毒死亡。

再重复一次,如果用更简单的话去描述,那么认识且知道就是认知,认识多少和知道到什么程度,即为认知能力。

2.这种能力的重要性。

大家是否好奇,为何美洲原著民会被称为“印第安人”?因为哥伦布在发现新大陆后,并不知道自己发现的是一块地图上没有的大陆,他以为自己到了出航的目的地之一——印度,于是,他将发现的陆地上的原著名称呼为印第安人,至死,他都认为自己发现的大陆是亚洲,还非常遗憾这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那样——“黄金遍地,香料盈野”。

图片

图片

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会影响我们的眼界、层次、格局等等,这些形而上的词汇落到具体生活中,会造成一系列的结果。

如果我们还活在亚里士多德时代,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那么肯定无法计算出将物体发送到地球大气层之外需要多大的推力,更不能将卫星发射到轨道上,更更无法发展出移动通讯,我们会因此活在没有电话的世界里,以至于我想和你们说上面那些话,至多只能依靠写信。

这引发了一个思考,那就是如果说认知能力决定了不同人对世界了解程度的不同,那提升认知能力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为何人会有不同的认知能力?

3.提升认知能力的前提条件: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将哥伦布和亚美利哥合二为一,是不是哥伦布就有极大的可能,在发现新大陆的同时,还可以知道这块大陆不是亚洲而是一块全新的大陆,从而为其命名和绘制新的世界地图?

如果大家认同这个假设,那么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结论:这是因为两人所拥有的知识不一样。

咱们不说结论对不对,只说这样的结论又会把话题拉回到原点,因为如果我们把知识变成认知的前提条件,会逐渐走入知识等于认知这样的误区,还会不停陷入解释各种名词的死循环。

图片

图片

那么再此,我将获取认知能力的方式界定为“先认识再知道。”依据于此,我们要把获得认知能力的前提条件设置为“认识事物的能力”。

接下来就清楚了,想提高认知能力,我们必须先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而认识事物的能力由什么决定?答案是由所获得信息的多少而决定。

先来一个思维试验:

我们假设给一个新生儿吃苹果,每次我们都给他一个削掉皮的苹果,那么上学后,见到真正的苹果他就会很诧异,并且将他吃的苹果和见到的苹果判断成两种事物。

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从小接受的有关苹果的信息就不完整,起码他从来没有得到过苹果还有皮这样的信息。

通过以上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所获得信息的多少,决定了他对事物的看法,也就是他如何认识事物的。

对一个事物获得的信息越多,他就对这个事物了解的更多,更趋向于真相,才能在之后知道类似于苹果是从哪里长出来、苹果有多少品种等类似知识。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能获得多少有效信息,从而影响了他认识事物的能力,也就是影响了认知能力。

注意,这句话中,“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是核心,我必须将其将清楚。

图片

图片

对于这个,我们可以通过对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并借此衍伸到“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这一话题。

“天赋人权,人人平等。”这是目前的主流思想,是美国精神的核心,可少有知道,这句话的背后有基督教的影子,虽然美国政教分离,可基督教依旧是主流,上帝不光是宗教符号,也进入了美国人的意识形态,“因为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所以我们都拥有自由的权利,所以我们人人平等。”

在这样的认知下,产生了美国宪法的核心,以此构建了美国社会运行的基本标准,成为了主流美国人的行为方式。在美国出生的新生儿,绝大部分都会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长大,那么他们成年后认识事物的方式,了解事物本质的维度,也都完全和此有关。

由此可见,认知能力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信息环境,这个信息环境返过来又可以构建认知能力,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形成,也就是“认知——信息环境——认知”。

可以说,从主观上来讲,我们希望人人平等,但从客观上来讲,人却生而不平等。每个人出生的环境便决定了这个环境里面有多少有效信息,从而决定了我们认知能力的下限,甚至如果无法摆脱初始环境,那么上限也由此而定。

而认知能力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行动产生结果。人生的轨迹又由一个个结果组成,你不改“提升认知能力”的前提条件——信息环境,那么你的人生结果便可以预测,会陷入在我看来很悲观的“人的命,天注定”这一宿命论中。

中国老话“树挪死,人挪活”便是对此很好的总结。

很多老一辈天天坐办公室喝茶水看报纸的工作人员,便是因为被环境所固化,他们的环境没有新的有效信息产生和流通,认知能力被束缚,所以思维开始僵化,以至于产生“生活就这样了”的认命想法。

图片

图片

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一些公司,某些公司因为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的问题,阻碍了有效信息的产生和流通,整体没有任何活力,群体认知能力受限,于是被更有活力,认知能力更强的小型组织迅速击垮,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就败了。

这种例子在生活和商业环境中比比皆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运营良好的企业都崇尚学习型的企业文化,这可以提升他们环境有效信息的浓郁程度,从而影响了整体的认知能力。

最有对比性的就是诺基亚和苹果,手机在前者的认知中是人和人沟通的工具,但苹果对它的认知却完全不同,他们认为手机应该是最小最薄的智能电脑。

两者认知的差异性,决定了两者公司日后的走向,而产生的不同结果,每个人也都已经看到了。

那么作为个人,我们应该如何寻找可以提升认知能力环境呢?

在我看来,一个人不是缺少找到更好环境的能力,而是缺乏走出原有环境带来的舒适区的勇气。

有些人在此可能会问,那么多读书是不是便可以改变这种环境?

我只能说这只是其中之一,因为多读书这句话简直太概括了,又应该读多少书?读什么书?况且我们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读那么多书吗?

最直接最有效的改变环境方式,就是找到一个更好的环境并且融入进去,乍看下是废话,但完全不是,离开现有环境需要极强的“断舍离”精神,如果你既不想因为离开无聊聚会而被老环境抛弃,又想拿出足够的时间去融入更健康的群体,既不愿意舍弃现有的鸡头地位而去当凤尾,那就是熊与熊掌都想兼得,到最后不管是信息环境和认知能力,依旧是原地踏步。

图片

图片

很多时候,好环境是很容易分辨的,那就是你在这个环境中,会感觉不由自主的被它带着跑,而不是被环境按在原地,或是扛着它往前走。

那有没有超出环境限制而获得足够有效信息的办法?

有,世界上确实有生而知之之人,存在一种叫做悟性的东西,如果我们要把悟性进行一次解读,那我会说这是一种“借助极少有效信息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

如六祖慧能、如佛祖释迦摩尼、甚至如西方的耶稣……可这一现象不具备普遍性,如果我们指着这个方法来提高认知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讲和赌博无异。

对这个段落做个总结吧:

对真实世界是否足够了解,并不影响我们吃饭睡觉,但他构成了人和人之间的重要差别,我们现有的环境,真的能够提供给我们足够的信息让我们认识到真实的世界吗?

真实世界可不光由美丽的自然风光组成,它同时还容纳了无数的规律和现象。以此衍伸,我们知道这些现象的多少和对规律的掌握,也决定了我们可以拥有多大的世界。

想想把,我们是愿意站在小山包上看池塘轻波,还是愿意站在山巅体会大海的潮起潮落?

图片

图片

也许我们到不了山巅,但人生一场,我们最起码要知道那里有山。

4.认知能力可以让我们以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并逐渐接近事物本质。

以前看他人对认知能力的论述,曾见过这么一句话:“认知能力就是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

我曾以为这便是对认知能力最好的描述。

直到我开始研究亚里士多德时遇见了托勒密,才明白这句话有很大的歧义。

我们先来看一下,基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而形成的托勒密地心体系。

图片

图片

如果我们放下现有的知识,将脑袋放空,设想自己和托勒密是同一时代的人,然后将那个时代所积累的知识放入大脑,便会惊叹托勒密体系的严谨程度,在那个年代,他的地心说可以说是完美的。

在我中学的时候,我曾认为地心说是因为古人对各种无法解释的现象,进行了一次没有任何科学精神的奇幻解读,那个时代的伟人都是一群哲学家,和科学挨不到边。

但之后我就知道自己错的有多离谱。在托勒密构建的体系中,他不但进行了各种假设、实验、分析,同时也运用了数学工具,神奇的是,他构建的体系完全经得起推敲,用数学语言去描述也基本合理。

唯有可惜的是,他们受限于时间,无法像牛顿一样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们将那个时代的知识运用到了极致,虽然结论错了,但也证明了他们骇人的认知能力,可以肯定的说,如果他们在现代复活,将脑中的知识拼图重新修改,以这种认知能力,他们能做出的结果当不会比任何人差。

现在几乎任何人都明白地心说是错的,地心说不是宇宙的本质。可我们难道就可以借此否认他们的认知能力吗?

还是那句话,他们只是没遇到那个时代可以踩的巨人,又受限于生命的短暂,才使他们得出的结论和真相不够接近。

如果我们要运用“认知能力就是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来描述和界定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很显然,根据之前的文字,这还是不够客观的。

不如换个说法,“认知能力就可以让我们以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并接近事物真相的能力。”

这也正好可以引出一个观点“知识和认知能力成正比,但不能划等号。”

图片

图片


这个观点来源于以下的思考。

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绝对的真实我们也无法获得。我们每个人都是用自己所认为正确的相对真理对他人和世界进行评判,认知水平接近的一群人活在差不多的世界中,认知水平不同的人,可以说活在两个世界里。

即便我们获取同样的知识,这点也无法改变。

因为每个人对真实的理解,主要来自两个角度——主观和客观。

百科对主观的解释:“通常语境中的主观是指人的一种思考方式,与“客观”相反。所谓“主观”就是表面现象,凭借自己的观点。未经分析推算,下结论、决策和行为反应,暂时不能与其他不同看法的人仔细商讨,称为主观。”

为了方便之后的描述,我对此修改了一下:“主观是人对未互动事物没有产生直接经验,而得出的经验和结论。”

百科对客观的解释:“客观相对于主观,是经过研究推算得出的结论,一种尝试性的减小观念对目前对话内容探讨造成影响的语汇提示。是“中立”的同义词。与公正连用组成短语“客观公正”时则指一种努力减少“个人成分”参与的叙述或者论证方式。”

“同样,我的修改是:“客观是人与事物互动后,产生的直接经验和结论。”

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产生了相对真实。

图片

图片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一个人的知识,不是他认知的全部。

因为,我们所获得绝大部分知识,来自于书本或是他人的传授,我们并没有和知识内容中所描述的对象进行直接的互动。

所以,当我们利用掌握的知识和这个世界里的事物进行客观互动,我们会得出一些我们认为的客观体验,事实上,同一种事物,不同人与其互动,都会得到很多具有细微差别的感受(如果非得让我证明这句话,那恐怕我得更开一个主题了,所以在此只说到这),个人经验和知识描述的经验会在很多时候有冲突(这种冲突大部分集中于文科,可也会涉及理科,想想同样一个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都会不同,比如爱因斯坦就对量子纠缠理论不认可,还称呼其“鬼魅般超距作用”),这种冲突如同思维的岔路口,产生了每个人对同一个知识的不同理解,也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认知模式和能力。

可见,知识无法对我们的认知能力产生一锤定音的效果,我们每个人的境遇和在身边发生的各种事件,对能够使我们构建何种认知能力同样重要。

最后,我们必须落回这个段落的核心观点“认知能力可以让我们以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并逐渐接近事物本质。”

在这里,我必须说明一下,为何我们想要获得绝对的真实是不可能的。

因为想要从一个事物身上得到绝对真实,你就得对事物进行所有维度的观察和考量,只要有死角,就无法得出绝对客观的结论。

对这个说法如果感觉抽象,那我们可以用举一个例子。

我们真的了解看似普通的石头吗?如果我说石头可以变成生命体,你会不会用石头打我?那我们否认这个可能性,是否客观呢?因为人类社会才几百年,所以我说,地球上的石头再有一亿年就可以长胳膊长腿了,我们暂且不论这个事实会不会发生,当你听到这件事的第一个念头,可能就是我再说胡话,而不是查找相关信息,然后用和平的语气对我娓娓道来石头不可能成为生命体的原因。

我们的这种反应便具有是典型的主观性,同时,如果对未知事物的反应总是如此,那么我可以肯定的说,在强化认知能力这条路上,我们也会充满坎坷。

就拿最近一件事举例,我和朋友一同看的“流浪地球”,看完后,除了对国产电影的进步感觉欣慰,我回家后还特意开始收集“石头到底能不能变成一种可燃烧的能源”的相关资料,虽然学习过后,还是对此抱着怀疑的态度,可我已经可以对“重元素聚变反应”进行简单的描述,而我那个朋友,到现在对此还一无所知。这并不是说我俩之间会因此产生“谁更优秀”这种无聊话题,而是要说明,因为我俩认知能力不同,所以我会获得比他更多的成功机会,因为我在了解怎么烧石头这件事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有关于“石墨烯”商业前景的报告,我将此牢牢记在心里,我相信,如果石墨烯真的开始商业化,我会是首批参与者之一。

图片

图片

让我用一段话来总结一下这个段落:

这世界即是唯心的,也是唯物的。唯心指的是认知水平,你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你的世界构成元素和各种规则。而唯物指的是那些非人工而产生的客观事物,这些客观事物会在你和其互动后,改变或扩大你的认知,从而间接扩大你对你所存在的世界的理解和感受,最后让其变成一个全新的世界。

写在最后的话:

不管你拥有何种认知能力,脑海中的世界是何种模样,你的世界注定都不是真实世界的完整模样。

不过,我们却能深切感受到真实世界的存在。

因为一个人无论做与不做,想与不想,都会在这世界留下痕迹,每个人都在或多或少的改变着这个世界,有人因你而开心,我养的猫胖了一大圈,这都是我们努力的结果。

我们每次和世界互动的广度和深度,都会以同样的程度被真实世界反过来影响我们的世界。

我们现在的模样,我们现在的人生轨迹,便是真实世界留给我们的痕迹。

图片

图片

从这个角度看去,我们每个人都是真实世界的拼图,再借由我们这些个体构成的群体,将真实世界的某些规律通过社会形态的方式展现出来。

爱和战争,幸福和苦难,并不仅是人性的产物,它们同样也是真实世界规律的一部分。

只有接近真相,才能接近这个规律,我们才能做到趋吉避凶,将一部分人生握在自己手中,从而影响真实世界,将自己的世界变成理想中的模样。

人最重要的能力,便是这种能力。“盲从”释义: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遇事要多动动脑子,不能~。
《 拒绝盲从 》  我很欣赏卢梭的一句话: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当然,美德我是给加了引号的。 当今社会,盲目的追求名牌的社会现象比比皆是,你可以看到很多名牌商品纷纷涌现市场。我曾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位记者去采访几位学生时。问:“你们为什么要买名牌?”答:“因为他们是名牌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也许我们到不了山巅,但人生一场,我们最起码要知道那里有山。4.认知能力可以让我们以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并逐渐接近事物本质。以前看他人对认知能力的论述,曾见过这么一句话:“认知能力就是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我曾以为这便是对认知能力最好的描述。直到我开始研究亚里士多德时遇见了托勒密,才明白这句话有很大的歧义。我们先来看一下,基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而形成的托勒密地心体系。

图片

图片

如果我们放下现有的知识,将脑袋放空,设想自己和托勒密是同一时代的人,然后将那个时代所积累的知识放入大脑,便会惊叹托勒密体系的严谨程度,在那个年代,他的地心说可以说是完美的。在我中学的时候,我曾认为地心说是因为古人对各种无法解释的现象,进行了一次没有任何科学精神的奇幻解读,那个时代的伟人都是一群哲学家,和科学挨不到边。但之后我就知道自己错的有多离谱。在托勒密构建的体系中,他不但进行了各种假设、实验、分析,同时也运用了数学工具,神奇的是,他构建的体系完全经得起推敲,用数学语言去描述也基本合理。唯有可惜的是,他们受限于时间,无法像牛顿一样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们将那个时代的知识运用到了极致,虽然结论错了,但也证明了他们骇人的认知能力,可以肯定的说,如果他们在现代复活,将脑中的知识拼图重新修改,以这种认知能力,他们能做出的结果当不会比任何人差。现在几乎任何人都明白地心说是错的,地心说不是宇宙的本质。可我们难道就可以借此否认他们的认知能力吗?还是那句话,他们只是没遇到那个时代可以踩的巨人,又受限于生命的短暂,才使他们得出的结论和真相不够接近。如果我们要运用“认知能力就是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来描述和界定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很显然,根据之前的文字,这还是不够客观的。不如换个说法,“认知能力就可以让我们以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并接近事物真相的能力。”这也正好可以引出一个观点“知识和认知能力成正比,但不能划等号。”

图片

图片


这个观点来源于以下的思考。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绝对的真实我们也无法获得。我们每个人都是用自己所认为正确的相对真理对他人和世界进行评判,认知水平接近的一群人活在差不多的世界中,认知水平不同的人,可以说活在两个世界里。即便我们获取同样的知识,这点也无法改变。因为每个人对真实的理解,主要来自两个角度——主观和客观。百科对主观的解释:“通常语境中的主观是指人的一种思考方式,与“客观”相反。所谓“主观”就是表面现象,凭借自己的观点。未经分析推算,下结论、决策和行为反应,暂时不能与其他不同看法的人仔细商讨,称为主观。”为了方便之后的描述,我对此修改了一下:“主观是人对未互动事物没有产生直接经验,而得出的经验和结论。”百科对客观的解释:“客观相对于主观,是经过研究推算得出的结论,一种尝试性的减小观念对目前对话内容探讨造成影响的语汇提示。是“中立”的同义词。与公正连用组成短语“客观公正”时则指一种努力减少“个人成分”参与的叙述或者论证方式。”“同样,我的修改是:“客观是人与事物互动后,产生的直接经验和结论。”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产生了相对真实。

图片

图片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一个人的知识,不是他认知的全部。因为,我们所获得绝大部分知识,来自于书本或是他人的传授,我们并没有和知识内容中所描述的对象进行直接的互动。所以,当我们利用掌握的知识和这个世界里的事物进行客观互动,我们会得出一些我们认为的客观体验,事实上,同一种事物,不同人与其互动,都会得到很多具有细微差别的感受(如果非得让我证明这句话,那恐怕我得更开一个主题了,所以在此只说到这),个人经验和知识描述的经验会在很多时候有冲突(这种冲突大部分集中于文科,可也会涉及理科,想想同样一个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都会不同,比如爱因斯坦就对量子纠缠理论不认可,还称呼其“鬼魅般超距作用”),这种冲突如同思维的岔路口,产生了每个人对同一个知识的不同理解,也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认知模式和能力。可见,知识无法对我们的认知能力产生一锤定音的效果,我们每个人的境遇和在身边发生的各种事件,对能够使我们构建何种认知能力同样重要。最后,我们必须落回这个段落的核心观点“认知能力可以让我们以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并逐渐接近事物本质。”在这里,我必须说明一下,为何我们想要获得绝对的真实是不可能的。因为想要从一个事物身上得到绝对真实,你就得对事物进行所有维度的观察和考量,只要有死角,就无法得出绝对客观的结论。对这个说法如果感觉抽象,那我们可以用举一个例子。我们真的了解看似普通的石头吗?如果我说石头可以变成生命体,你会不会用石头打我?那我们否认这个可能性,是否客观呢?因为人类社会才几百年,所以我说,地球上的石头再有一亿年就可以长胳膊长腿了,我们暂且不论这个事实会不会发生,当你听到这件事的第一个念头,可能就是我再说胡话,而不是查找相关信息,然后用和平的语气对我娓娓道来石头不可能成为生命体的原因。我们的这种反应便具有是典型的主观性,同时,如果对未知事物的反应总是如此,那么我可以肯定的说,在强化认知能力这条路上,我们也会充满坎坷。就拿最近一件事举例,我和朋友一同看的“流浪地球”,看完后,除了对国产电影的进步感觉欣慰,我回家后还特意开始收集“石头到底能不能变成一种可燃烧的能源”的相关资料,虽然学习过后,还是对此抱着怀疑的态度,可我已经可以对“重元素聚变反应”进行简单的描述,而我那个朋友,到现在对此还一无所知。这并不是说我俩之间会因此产生“谁更优秀”这种无聊话题,而是要说明,因为我俩认知能力不同,所以我会获得比他更多的成功机会,因为我在了解怎么烧石头这件事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有关于“石墨烯”商业前景的报告,我将此牢牢记在心里,我相信,如果石墨烯真的开始商业化,我会是首批参与者之一。

图片

图片

让我用一段话来总结一下这个段落:这世界即是唯心的,也是唯物的。唯心指的是认知水平,你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你的世界构成元素和各种规则。而唯物指的是那些非人工而产生的客观事物,这些客观事物会在你和其互动后,改变或扩大你的认知,从而间接扩大你对你所存在的世界的理解和感受,最后让其变成一个全新的世界。写在最后的话:不管你拥有何种认知能力,脑海中的世界是何种模样,你的世界注定都不是真实世界的完整模样。不过,我们却能深切感受到真实世界的存在。因为一个人无论做与不做,想与不想,都会在这世界留下痕迹,每个人都在或多或少的改变着这个世界,有人因你而开心,我养的猫胖了一大圈,这都是我们努力的结果。我们每次和世界互动的广度和深度,都会以同样的程度被真实世界反过来影响我们的世界。我们现在的模样,我们现在的人生轨迹,便是真实世界留给我们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