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万物涌现而不躲避矛盾、推脱责任,真朴生成而不占为己有,追求有为而不恃自我之智,功成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功勋才永不磨灭。“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是说圣人有功而不居功,人民却把功劳记在了圣人身上。
范蠡帮助勾践政治成功以后,他就“功成身退”,泛迹江湖。而历史上最不成功的人,可能就是韩信了,他舍不得“功成身退”,结果被刘邦杀害。其实,功成或做出成绩之后,你并不一定要身退,关键是要能够把握自己,不摆老资格,不功高盖主,这也叫“功成身退”,人家也就尊重你了。
正如泰戈尔所说:“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可是爱之神却发现了你。”相反,若是居功自傲,你可能会有功而无功。
《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你想“新”想“益”,那么首先就要“损”,要会“损”,要持之以恒地“损”。这个“损”就是反省自己,改正自己的过错,检讨并减少自己的毛病,清除自己身上不良的习气。尼采说过:“一个人智慧的增长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呢?就是看他的不良品性减少了多少,他的智慧就能增长多少。”这就是会损的意思。
在损的同时才能受益,比如一些消极的情绪:悲观、愤怒、嫉妒、郁闷、不安等要减少它,比如不良的工作习惯:拖拉、马虎、借口、缺乏坚持等要清除它。这些东西就要主动地去损,积极地去损,乐观地去损。人生其实就是一道加减法的过程:不断增加有益的东西,不断剔除有害的东西,只有这样人生才能至臻完善。
其实,老子的“损”、“益”过程也就是人生的扬弃进步过程。肯定、否定、再否定,这就是人生是自我发展的途径和取向。从无我到有我,从对自我的否定,进而对自我否定的否定,自我便从幼稚走向了成熟,真正的把握了自己。“损”与“益”的结合,人生的修炼才能不断趋于完美,爱与恨情深意切,生与死俱显从容。这时的人生才更为珍贵,它有着现实的基础,又有着使命的未来,一切都在从容自在之中彰显出生命的美丽和光彩。